星期三, 10月 19, 2005

2005十月的台北藝術節 [東方前衛]








2005十月的台北藝術節 [東方前衛]

我受邀進行中國南方閩南戲曲當中, 北管的創新和新編,
以Adobe Audition進行音樂素材的拆解,
接著以Ableton Live進行音樂的前製作準備,
最後在舞台上以Ableton Live作為即興演出的工具,
演出搭配了兩位非洲鼓手和我自己的北管演唱,

觀眾們打著拍子進入了130BPM的音樂本體,
而後在非洲鼓手的帶領下領略了節拍的魔力,
中段我刻意將音樂音量拉低,
即時唱上了這次製作當中學習來的北管唱腔,
觀眾爆出了如雷的掌聲, 很不習慣...

曲子當中,
以教堂的男性合唱作為一個雄偉的開頭,
接著導入了中國北方的民族樂器馬頭琴,
為這個象徵文化融合的樂曲開展一個氛圍的凝造,

一個中東悲涼的蕭聲讓樂曲的表現推向了更為起伏的山巒,

接著是北管上場,

我以鼓佬的鑼鼓點採樣進行節奏的暗示,
讓南方的氣味逐漸滲透進來,
五聲音階的確和西方的十二音律造成了某些衝突,
但中東的音階和馬頭琴與鑼鼓點的並置,
倒是在實驗上取得了一些讓人到了一個異國境地的錯覺空間,
然後南美的Conga鼓開始以綿密的質地和電子音樂的大鼓合力撐起速度的大樑,
於是在遠方的北管男聲在極為曠遠的異空間訴說著北管團的南方文化,
接著我以融接的方式將北管以外的音樂元素以漸淡出場,

真正演出時,
這裡是逐漸壓低音量, 然後我石破天驚的唱了一小段北管,
然後是130BPM的低音貝斯逐漸以懾人的態度佔據音樂的底部,
非洲鼓在此時開始進入,
並且鼓手以南方家將團的步伐敲著非洲鼓,
一股詭異的氣氛在蕭聲逐漸盤踞在空間的周圍蔓延,
草原駱駝的反覆低吼, 加上馬頭琴的泣訴,
讓多雨的南方照射著北方的金黃太陽,
奇異的空間在這樣的融合中誕生,

結尾則是北管的純音反覆出現,
企圖以簡約的方式讓觀眾逐漸回到現實,

[北管與駱駝]

星期二, 8月 30, 2005

[新作欣賞] 趨近-Harmonic Motion


怎麼Ableton Live已經跳到version 5 了嗎?
其實version 4都還覺得沒玩幾次呢~~
好唄! 來點冷盤吧....
http://dcc.ndhu.edu.tw/monbaza/works/minimal_chime_Rendered.mp3

星期五, 8月 26, 2005

看到我在玩Korg嗎 Bobby...













親愛的Bobby...

我知道你已經聽不到這個作品
只是想告訴你,
我還記得你,
那年在一個冷冷的地下室,
用顫抖的手把Mini Moog接起來聽,
那種直接從中間劈斷O1/W的氣勢,
至今仍在腦海中,

也許你根本就不曾想過數位這兩個字吧,
說來好笑,
如今我在電腦上,
用模擬的Poly Six來懷念你,
不是懶 不是窮 不是不認真,

我只是更愛毫無牽絆的自由,
所以不想扛著Mini Moog上台,
但是我們的心裡,
都應該共同有著對新的聲音那種興奮到睡不著的經驗吧...
還有就是夢到一個按鈕的表現方法, 但醒來卻因為記不全而懊惱的早上..
雖然浩倫說,
你掛了以後 一個合成器的時代已經過去,
而新的時代不知道在哪裡,
但我相信,
這些懷念你的人早已逐漸站上浪頭,
就快要破浪而去了...

we miss you bobby..

星期三, 8月 24, 2005

合成器一代宗師Bob Moog去世










在許多恐怖片裡出現的鬼哭音效 - Theremin
是由Dr. Theremin發明
Bob Moog高中就迷上了這種單震盪器的隔空作曲特技,
由此開始, 進入了電子音樂與樂器的沉迷之路,
Bob對當代電子音樂的貢獻良多
除了製造電子樂器 也演奏電子音樂
是我輩聲音藝術的導師
紀錄電影[Moog]已經完成
只能在夢裡追尋他的丰采了..

monbaza 敬上

星期二, 8月 23, 2005

[轉載]噪音 水 肉-聲音藝術的歷史
















[聲音讀書會]
[Noise Water Meat – A history of sound in the arts 噪音 水 肉-聲音藝術的歷史]
[作者]Douglas Kahn
[出版年份]2001

在這本同時涉入聲音藝術的歷史與理論的書中, 作者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少量聲響作品裡, 以1950年作為分野, 前半世紀聚焦在歐洲, 而後半世紀則將注意力轉移到戰後的美國, 概括了包含文學、音樂、視覺藝術、劇場、以及電影等表現形式, 他將聲音放在藝術史的正中間來作一個審視, 討論的藝術家包含了”Antonin Artaud、George Brecht、William Burroughs、John Cage、Sergei Eisenstein、Fluxus、Allan Kaprow、Michael McClure、Yoko Ono、Jackson Pollock、Luigi Russolo、以及Dziga Vertov, 作者是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媒體藝術系的副教授.

對我而言, 最震撼的莫過於第287頁的一張黑白照片, 照片的圖說記錄著 Mirko Shiomi於1965年九月八日在東京的水晶藝廊(Chrystal Gallery)表演她的”水音樂(Water Music)”,從這個事件出發, 作者觀察到水出現在各種作品, 例如1963年Robert Whitman的作品-Water、1971年Max Neuhaus在游泳池水底下的作品-Water Whistle、還有Emmett William1976年的作品-Waterworks, 我訝異於作者在收集聲音藝術事件的豐富, 並且臣服於自己出生年代就已經有聲音藝術的這個事實,

所謂的創新, 實際上到底是相對於自身的整體經驗的反省對映, 還是一定要回到歷史的脈絡裡去刨挖?

在有限的資源裡進行搜尋, 發現聲音藝術在書架上幾乎是不存在的, 網路上的資料到事實有所聞, 而最有歷史關照的總論, 到目前為止, 我只能推薦這一本書, 雖然作者很喜歡用英文的子句去說明事件中的事件, 或是物件中的物件, 但是能夠在昏昏沉沉的思路當中抬頭望見那藍綠色的書皮, 至少讓人覺得有個靠山, 感覺真好.

星期五, 8月 05, 2005

沒有什麼是可以ㄧ直存留的




















但是什麼也沒失去..
ㄧ直在變 ㄧ直跟原來的不同....

世界音樂的極限應該就是Shpongle吧..

Simon Posford和Raja Ram在八年前合組Shpongle,
從Psychedelic Trance的Techno世界移出,
在四拍之外找出更多音樂的語言,

從Are we Shpongled? 到第二張Tales of The Inexpressible,
直到現在這張Nothing Lasts... But Nothing Is Lost,
那Trance時代的樣板和風格, 逐漸淡掉,
而一股對世界的愛, 對編曲的閑熟,
卻像溫熱的泉水般地在喇叭之間流瀉,













[看的出來坐著的是Raja Ram嗎?]

回首1998的時代, 那是多麼絢麗的歲月,
Voov Experience, Boom Festival, Love Parade..,
這些地上和地下的電子音樂文明在歐洲大陸蔓延,
Trance作曲者像是明星一樣的每週末在歐洲大陸旅行表演著,
Simon是Twisted Records的創辦者, 以Hallucinogen為名,
推出一首又易首讓人無法自拔的Trance,
雖然我幾乎都買了,
但是怎麼也弄不出他那時而雄渾時而甜膩的聲音,
更別提在歌曲中另外開啟一首歌曲這種隱藏的驚喜了,

Raja Ram是個吹笛的老先生,
Shpongle裡的經典旋律都是他的傑作,他
在1969年創立Quintessence樂團 (你沒看錯, 是1969),
以印度音樂融合爵士和前衛搖滾,
在當時的全球Woodstock嬉皮風潮中,
應該在英國獨樹一格吧,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了Simon說,
這是Shpongle的最後一張專輯了,
我常常在車上聽著聽著就想到第一張到第三張的這個旅程,
覺得Shpongle越來越回到地面, 跟人接近了 越來越好聽,
那種神祕的氣氛只剩下一層幾乎看不見的薄紗,
旋律和節奏出現了搖滾、放克、佛朗明哥、巴西森巴、印度、
New Age、還有當然Psy-Trance...
每一個聲音都講究, 每個樂句的進出都那麼善體人意,
五拍和七拍不斷穿梭在四拍的軌道上,
只是好聽 喔真好聽 ㄚ好聽死了,
就聽完了..
真的! 完全感覺不出他在賣弄時麼技巧和音樂語言,
網站裡有試聽的樣品, 別客氣!
他根本不需要在CD封面搞一堆說明,
直接用人類共通的音樂語言來說故事,
說的那麼精彩而內斂,
動人之處, 別吝惜掌聲與眼淚阿各位!

如果說世界音樂有極限的話,
那應該就是這裡了,
一個人類文明的總和,
一個不需要宣示自己祖國的集合...

星期二, 7月 26, 2005

第一次都最感動



















當時只在台灣用NS-10喇叭做做Jungle給自己聽的monbaza,
沒有語言可以形容這個戶外音樂會,

富士山近郊的滑雪場, 滑道底部擺設了不知多大威力的喇叭陣列,
英國的Return To The Source(英國組織) 到日本協助Rainbow2000(日本組織)舉辦的戶外大型活動,
夜裡的毛毛細雨並沒有澆息因滿月不安的心情,

Jungle的自由拍從九點開始,
我們怕冷, 待在入口的大廳看雷鬼表演,
到了快十點鐘才手牽手走下坡去,

媽呀!

大喇叭裡面每個低音的力量都讓人毛孔全開,
山谷的地形把聲音全都圍在一個軟泥的草地上,

午夜十二點準時出現的月亮,
伴著象徵融合和唯一的Trance,
這盞人類最悠久的照明
為所有的人和山形樹草染上淺淺的亮邊,

山谷裡四千頭人獸在同一個節奏踩踏,
甜美的音符四竄,
半山的火堆是最珍貴的Visual Effect,
體熱和深夜的寒氣逐漸調和成立體視覺的吐納,
彷彿早已認識, 只是碰巧又再見,
那麼遙遠的地方, 那麼靠近的認同感,富士山麓的一角,

天微亮時, 大家互道早安,
濕泥裡鞋子早已融化,
一位害羞的男孩走到小坡上, 坐著打起剛學會的非洲鼓,
日出後音樂在早上七點停止,
上百個手鼓齊聲接續擊唱生命的謳歌,
不需語言, 無須說明,

我們共享了那個瞬間..

燦爛光線下....
一位日本氣味的女孩泛著臉頰的桃紅光暈領著我們去沖腳洗臉,
"U have a beautiful country." 我說..
"I know." 她和善地回答著... 宛若天使的聲音...

星期二, 7月 12, 2005

左邊ㄧ直來

"左邊ㄧ直來 -Leftear" 這首是在滾石可樂網站點指數播最高的我的作品,
很難相信艱深難懂的原始創作企圖, 得到這麼多人的肯定 (瘋子才這麼說!)

anyway..

這是以音場的左右不均衡感, 試圖挑戰欣賞者熟知的慣性聽覺思考,
如果你愛這曲子的話,
我正在考慮是不是就用來參加今年的國巨聲音藝術獎,
畢竟觀眾的感受才是我最在意的..

創作如果只能自己在家裡爽, 那真是太自私了..

本月25, 26 晚上, 我會在翡翠灣的沙灘演出,
你猜我想做什麼?

星期一, 7月 11, 2005

Whatsinyourbag-你的袋子裡有什麼

















很多同學都會問:

"老師, 你袋子裡有什麼? 怎麼很重的樣子?"

這真是個好問題, 浪人的包袱, 本不應該太大, 但是數位化的製作裡, 我還想要有大的螢幕, 至少不難聽的喇叭, 所以Toshiba M-30這台重傢伙就是主角啦..

錄音有AKG C-1000 搭配 Pioneer HDJ-1000, 麥克風線, 放音有ECHO Indigo-dj這張兩組輸出(2xStereo) PCMCIA音效卡, RCA梅花頭連接線, ㄧ疊DVD-R 和 CD-R, ㄧ個80G的USB攜帶式硬碟, 兩顆RCA轉Phone轉接頭, 一個Mini-Jack轉RCA的轉接頭, LCD手電筒(救命光源), 網路線(M-30的無線網卡不是很聽話), 滑鼠, 電池(for LCD手電筒), 表演用的項鍊, 迷你螺絲起子用來拆裝零件和眼鏡, USB照明光源(台上的重要工具), 還有拍這張照片的Casio Exlim小相機... Nokia手機是個備援, 因為神達那隻Smart Phone經常給我沒電@#$%^!!

有重要錄音時, 我會放M-Audio的Audiophile USB外接音效卡(應該說是錄音界面啦)和Alesis Multimix6FX這台混音機, 雖然很擠, 但是一個包包可以搞定的事情, 絕不會再弄隻手來蝦忙, 畢竟空出來的雙手可以做很多旅途中有用的是, 例如斯文地推上眼鏡架, 或是握住什麼的...

這包包是Kangaroo最大的了, 雖然全部拉開來的"攤"樣很令人沮喪, 但尺寸再上去就只有純背包的, 穿西裝時會弄縐衣服, 所以極限就是這樣啦...

星期四, 6月 30, 2005

C2 數位工具是什麼意思 - 軟體給我們從未有過的想像

睽違多年,
我剛從一陣亞洲和歐洲的電子音樂之旅回到台灣的2001年,
躬逢其時, 參予了台北城市藝術節的製作,
主辦人陳琪是聖心女中的學姊, 希望能在開幕時做VJ和DJ的演出,
所以安排了一團來自澳洲墨爾本的玩具衛星(Toy Satellite),
希望台灣的DVJ和他們一起演出,

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電腦在製作上的威力.

我們當時在廣電基金租了一間教室,
這些澳洲人把器材拿出來擺在桌上,
VJ的是Notebook PC、PowerBook G3、和DV攝影機,
DJ的是Notebook PC和Palm PDA改裝的MIDI控制器,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因為電腦我們也有,而且等級更高,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DJ在電腦裡用的軟體: Fruityloops和Audiomulch,
澳洲人Andrew Garton在我家錄了小花唱歌, 回飯店裡一個晚上就編好了開幕歌曲,
Andrew Sarge 只用一部跟她媽媽借來的P2 Notebook就在台上以Audiomulch玩起即時聲音演出,

我呢, 搬了兩櫃子器材, 加上王公誠借給我的八台compressor,
作了好幾天, 好不容易才寫完一首曲子,

這絕對不是器材比不過人家,

我當時的結論, 就是創意竟然可以因為電腦而不受傳統器材的限制,
原來電腦也可以這樣來用, 所以也才會有後來的一些決定和發展,
這一場演出的國際交流, 我受惠很多, 受到了啟發, 最後也讓我決定將這些心得寫成本書.

後來在公開的演講和交大的課程,我開始使用Audiomulch和Fruityloops, 而我的裝備, 也逐漸由一個百萬級個人錄音室, 縮減成一個Kangaroo背包可以裝起來的移動錄音室, 在國內最早進行的數位內容訓練計劃裡(國科會), 我的學生們用Audiomulch製作音樂和音效, 他們雖然沒有音樂的背景, 但是因為軟體, 我們得以在數位的時代做一些以前想像不到的事情,

例如...[變成周杰倫]...這種白日夢.


那麼音質到底有沒有差呢?

很多同學在聽完演講之後, 一定會問這個問題,
事實上, 沒有任何數位的器材音質比得上一部好的錄音帶隨身聽,
原因無它, 因為數位是以極高的速度對聲音切片, 將這些聲音的碎片以數字敘述,
於是變成了數位檔案, 播放時, 也是按照原來的順序, 把數位檔案組合起來,
透過一個數位轉類比的小裝置還原,

你可以想像,
絕對沒有一個聲音經過數位化之後還能不變的,
只是好一點的裝備會讓大多數人聽不出來而已,
而數位給我們的便利性和創意發想, 應該是我們在計較音質的同時,
可以進行思考的方向.

所謂便利性, 指的是器材精簡, 原本在錄音室裡的器材,
不但貴而且笨重, 決不可能帶著到處走,
所以做音樂的就一定要關在地下室的錄音室裡和器材一起吹16度的冷氣,
做錄音的還要在一邊陪著做音樂的,
因為做音樂的不會操作錄音設備,

您看這是不是害到很多人?

您瞧那各處的風景,
校園裡充滿陽光的草坪、
機場咖啡廳裡離別和相聚的流浪氣息、
充滿費洛蒙分子的殺伐pub、
甚至無所事是在超市裡什麼也不買地閒逛,
更別提雨後的代代木公園、
同與異都愛在一起的柏林Love Parade、倫
敦南方Glastonbury山谷裡的新派雷鬼音樂會,
還有里斯本附近的迷路小店,
 
數位工具讓我們重新找到生命的寬度,
讓一個人就可以做音樂成為可能,
讓音樂的邏輯有了新的可能,
讓旅行變的不太需要在意淡季還是旺季.
 


早期的音樂數位工具,指的是取樣機(Sampler)和編曲機(Sequencer),
取樣機就是記憶體十分有限的數位錄音機, 把聲音錄到記憶體裡, 再存到磁片,
播放時透過一個數位介面, 以MIDI鍵盤來操控, 結合編曲機, 就可以將聲音編進音樂裡,
而編曲機是透過數位介面, 將MIDI鍵盤活動的情形加以記錄,
你可以把Sequencer想成是自動演奏鋼琴裡的紙譜.

各位可以想見,
這兩個重要的數位工具, 不過就是在盒子裡裝個cpu,
加點Ram, 配個聲音訊號線, 還有一個MIDI介面晶片,
所以當桌上電腦夠快時, 就很快的席捲了原本的數位邏輯,

也就是說,

桌上電腦取代了取樣機和編曲機, 然後是手提電腦夠快時,
又再度取代桌上型電腦, 數位的世界, 同樣適用最低成本和最大效益,
而且只會更快更明顯.

[例如] 瑞典Prepellerheads公司的Reason音樂軟體, 內含編曲機, 取樣機, 合成器, 聲音動態處理器, 音效器.

可以介紹的軟體還真的很多, 不過我想就針對Audiomulch這個友善的軟體進一步介紹,
讓大家熟悉數位工具到地是什麼意思, 這樣應該是比講了一堆軟體讓大家很亂來的好,
以下我們就繼續以這個軟體繼續開展.
這就是數位工具的魅力, 當聲音被數化之後, 任何人都可以用程式的概念, 讓電腦來計算這些數位碎片的組合方式, 在類比的時代, 這絕對不可能, 除了像是空間殘想(Reverb)、延遲(Delay)、以及破音(Distortion)這些很基本的音效處理之外,沒有數位, 我們無法讓聲音有這麼多的可能性,

淺嚐了數位工具, 別太瘋,

在進入聲音的真實性之前, 我們先來看看六個實際製作的音樂與音效的設計.

星期五, 4月 29, 2005


Rehearsal with a Didjeridoo Posted by Hello

Isabelle WEN Spring_2005 Posted by Hello

星期三, 4月 13, 2005

C1 小心有車 - 聽覺的觀察

想像一下咖啡的味道...

那種植物性單寧酸和微量阿摩尼亞通過蒸氣的催化,
在陌生的國家,
不常見到的金黃色光線底下,
乾燥的微風,
手機不會響的地方.

我們以為我們看到了, 所以算是去過了,
但眼睛的記憶裡, 其實埋藏了嗅覺、聽覺、膚感、和情緒,
有人從遠處走過來, 如果是從妳的前面, 妳會看到,
如果是從妳的後面, 則你應該會聽到,

這看似平常的邏輯其實是荒謬的.

Why? 妳行走的空間並未因為你的行走而改變大小,
時間也沒有因為你走的快而變慢,
前面和後面是因為你自己的解釋才存在,

空間一無改變.

神經喔, 眼睛看前面, 那耳朵聽後面嗎?

Stupid!

耳朵其實全部聽到了, 而你只是[收到]自己想聽到的,

No?


陽台上, 對面是一幢大樓, 下方是來往的車流,
150的野狼以四行程的進度運轉單缸引擎,
初春的嫩紅色陽光在皮革的表面鍍了一層光暈,
少年鮮豔的鞋子想必剛從SOGO敗家回來,
迎面2.3L的Escape滑過正下方的Eleven,
客人像是失了魂似的, 叮咚開門出來直直就要衝過馬路,

這時你聽到手機響了,

於是妳費力地拉開落地窗, 穿過客廳,
轉個彎,
在房間的桌上順勢撈起新買的Moto,

開始說話,

然後妳走回陽台, 關上落地窗, 繼續就著街景消費時間,

請問你

這時應該聽到什麼?.................

該死的(取自卡通動畫"飛天小女警"中, 魔人啾啾的對白)!
當然是電話那端的聲音啦.....
 
是了! 同樣的地點, 幾乎相同的時間,
妳完全不須費力去篩選內容,

妳的注意力,

跟著你自動排序的自我運作, 在空間中游移定位,

聽覺之於妳, 只是一個日常的功能,
確保妳聽得到鬧鐘,
閃過從後面急駛而來的冒失騎士,
在老闆進門時配合微笑,
還可以用來在假日的夜晚到舞廳裡產生足量的微電壓.

聽覺, 基本上是完全不需要費心的,

除非............

"喂!喂? 總經理?.................是! 好! 可以麻煩妳大聲一點嗎? 喂?... 喂?... @#$%^&!!"